马克思主义学院 章书俊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们、同学们:
大家好,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章书俊。非常荣幸能参与此次“纪法图书阅读分享”活动。历史是思想教育的源头活水,典籍则是跨越时空的文明传承。近期,我研读了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《为吏之道》,让我对古代法治文化和当代纪法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,今天我想以“以竹简为镜,照见新时代的为吏之道”为题,分享几点感悟。
1975年12月,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,一批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重见天日,云梦秦简的出土,宛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秦代律法与社会治理的窗口,其中有关为吏的准则和规范,即便跨越两千余年的时光长河,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为新时代的为吏之道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。
一、《为吏之道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“公务员行为准则”
其开篇便以:“凡为吏之道,必精絜(洁)正直,慎谨坚固,审悉毋(无)私,微密韱(纤)察,安静毋苛。”二十字箴言,凸显了为官者应该具备的品德素养和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。
“精絜正直”指为官者要品性高洁、为人正直。古往今来,从包拯“清心为治本”的廉洁自律,到焦裕禄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”的公仆情怀,清廉正直都是为官之本。新时代,公职人员唯有秉持清廉正直的原则,才能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诱惑面前,坚守道德底线与法律红线,做到不偏不倚、公正用权。
“慎谨坚固”强调为官行事需谨慎小心,意志坚定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”。无论是基层干部落实民生政策,还是高层决策者谋划顶层设计,谨慎的作风和坚定的意志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。
“审悉毋私”意思是为官者要不徇私情。公正无私的理念与现代法治社会所倡导的公正执法、廉洁从政的要求高度契合。新时代,从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,到“法治政府”建设中的权力清单制度,均是以制度保障“审悉毋私”的生动实践。
“微密韱察”强调官吏在履行职责时要细致入微、明察秋毫。当前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各种新问题、新矛盾、新情况层出不穷。决策者在制定与执行政策时,不能仅凭主观臆断,要“蹲下身子看蚂蚁”,充分倾听群众呼声、了解群众需求,才能获得真知灼见。
“安静毋苛”倡导了一种沉稳、平和的理政态度。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,公职人员必需保持沉稳的心态,冷静分析局势,做出理性决策。在执法过程中,执法者要依法依规,杜绝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,以公正、平和的态度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。
二、为吏之道要践行“五善”
“五善”,一曰“中(忠)信敬上”,强调官吏需秉持忠诚之心,在新时代表现为党员干部要忠于党、忠于国家、忠于人民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;二曰精(清)廉毋谤,指公职人员要品行高洁,坚守廉洁底线,杜绝贪污腐败行为;三曰“举事审当”,要求新时代公职人员在工作中要行事审慎、决策恰当;四曰“喜为善行”,启示公职人员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积极主动为群众办实事、做好事。五曰“龚 (恭) 敬多让”,倡导公职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谦逊有礼、团结协作的作风。
《为吏之道》中的“五善”与新时代好干部的五条标准:“信念坚定、为民服务、勤政务实、敢于担当、清正廉洁”,高度契合、一脉相承,构成跨越时空的价值坐标。
三、为吏之道要谨防“五失”
“五失”,一曰“夸以迣(历)”,要求公职人员不能夸夸其谈、好大喜功;二曰“贵以大(泰)”,告诫公职人员不可自视高贵、傲慢无礼;三曰“擅裚割”,提醒公职人员不可擅自决断、专权行事;四曰“犯上弗智(知)害”,警示公职人员要讲政治,守纪律,服从组织安排;五曰“賤士而貴貨貝”强调公职人员不可轻视人才,过度追逐物质利益。这“五失”不仅是古代为吏之道的失范表现,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需遵守的纪律红线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孝感云梦县博物馆考察时指出:“古代简牍非常珍贵,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,要善加保护,做好研究。”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,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,为新时代纪法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。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,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,要深入挖掘秦简中蕴藏的中华优秀吏治文化,并将其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,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、清正廉洁、心系人民的高素质人才。